Public Nutrition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歡迎登入facebook
  • 最新活動
    • 過往活動
  • 認識我們
    • 宗旨
    • 協會組織
    • 支持機構
    • 表格
    • 會員
  • 公佈
    • 支援服務
  • 公共營養師資格
  • 公共營養師名冊
  • 社會服務
  • 有營博客
  • 查詢
  • 友情結連
  • 會員福利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

7/31/2011

0 評論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
(國辦發〔2001〕8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相關部門: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認真貫徹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
                         二00一年十一月三日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

  從新世紀開始,我國人民生活在總體達到小康水準的基礎上繼續改善,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今後十年,將是我國居民食物結構迅速變化和營養水準不斷提高的重要時期。加快食物發展,改善食物結構,提高全民營養水準,增進人民身份健康,是國民整體素質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為指導我國食物與營養持續、協調發展,特制定本綱要。
  一、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基本狀況
  (一)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成就。
  《九十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頒發以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是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推動了食物需求持續增長,全民營養狀況得到全面改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為食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科技進步已經滲透到食物發展的各個環節,加速了傳統食物的改造,拓寬了食物發展的空間。我國食物與營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食物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我國糧食的年均生產能力已達到5億噸的水準,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00公斤左右。在糧食生產穩步增長的同時,肉、蛋、水產品以及水果、蔬菜生產都有了快速的增長,為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食物消費品質明顯提高。1990年到2000年,全國居民人均收入從904元增加到1625元(1990年不變價)。人均食物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爾係數從60.3%下降到46.0%。食物消費結構得到了顯著改善。2000年人均消費(注:2000年食用植物油消費量按購買量的130%計算,肉類按129%計算,蛋類按168%計算,水產品按183%計算。其係數是根據1990-1992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人均食物購買量與消費量之差,結合近年實際變化情況測算得來的。)口糧206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食糖7.0公斤,肉類25.3公斤,蛋類11.8公斤,奶類5.5公斤,水產品11.7公斤。與1990年相比,蛋、奶、水產品人均消費量有較大幅度提高。
  3.居民營養結構有較大改善。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居民攝入能量比較穩定,攝入的蛋白質總量中動物性蛋白質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增長,膳食品質顯著改善。通過90年代後期部分地區典型監測表明,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力2387千卡,蛋白質70.5克,脂肪54.7克。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攝入能量2253千卡,蛋白質69.2克,脂肪72克;農村居民人均攝入能量2449千卡,蛋白質71.1克,脂肪46.7克,基本達到了營養素供給量標準。
  (二)當前食物與營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食物生產、消費、營養不協調,生產結構不能滿足營養結構改善需要。從目前情況看,一是我國優質農產品比重偏低,奶類、大豆等優質食物消費明顯不足。二是城鄉居民營養不平衡,地區差異較大,城市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導致的疾病迅速增多,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營養不良現象仍然存在。三是食品工業發展滯後,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裝備總體水準偏低,食品工業產值不足農業產值的40%,加工食品消費量僅占食品消費量的30%,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較大。
  5.食物品質、安全和衛生存在隱患。部分地區食物生產的環境惡化,受到工業和城市的污染,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使用不當,加工中食品添加劑和技術使用不盡合理,導致部分食物有害物質殘留超標,嚴重影響人民健康。
  (三)食物與營養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6.食物與營養發展面臨新的形勢:一是居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對食物多樣化、優質化需求明顯增加;對食物安全衛生要求不斷提高。二是居民食物消費正處於由小康向更加富裕轉型的時期,急需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工作,促進居民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否則,既會造成資源浪費,也可能會影響一代甚至幾代人身體素質的提高。三是世界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國際食物與營養產業呈加速發展趨勢,必須加快我國食物與營養工作,以跟上世界發展步伐。
  因此,今後十年,我國食物與營養工作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必須調整戰略,轉變觀念,明確發展重點,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食物與營養取得新的發展。
  二、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7.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指導思想。適應我國人民生活水準提高和營養改善的要求,為提高中華民族素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動員和號召全社會力量,加快我國食物與營養的發展。緊緊圍繞食物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分類指導,全面推進,建設現代食物生產、加工和市場體系,調整引導我國食物結構向營養、衛生、科學、合理方向發展,經過不懈努力,使我國居民的食物消費與營養整體水準有較大幅度提高。
  8.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基本原則。堅持食物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的原則,適應居民營養改善的需要,建立以農業為基礎、以食品工業為龍頭的現代食物產業體系;堅持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開發利用各種食物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堅持食物品質與安全衛生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對食物品質的監測和管理,全面提高食物品質和安全衛生水準;堅持優化結構與預防疾病相結合的原則,調整優化食物與營養結構,預防營養性疾病,提高全民營養和健康水準;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發揚中華飲食文化的優良傳統,全面提高食物發展的科技水準,走有中國特色的食物與營養發展道路。
  (二)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目標。
  9.2010年食物與營養發展總體目標。保障合理的營養素攝入量。人均每日攝入能量為2300千卡(供給能力為2600千卡),其中80%來自植物性食物,20%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77克,其中30%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70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5%;鈣580毫克,鐵23毫克,鋅12毫克;維生率B11.2毫克,維生素B21.4毫克,維生素775微克。
  保障合理的食物攝入量。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口糧155公斤,豆類13公斤,蔬菜147公斤,水果38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9公斤,肉類28公斤,蛋類15公斤,奶類16公斤,水產品16公斤。
  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給。2010年全國主要食物生產總量的安全保障目標為:糧食5.7億噸,豆類2300萬噸,蔬菜3.7億噸,水果7300萬噸,油料3400萬噸,糖料1.3億噸,肉類7600萬噸,蛋類2700萬噸,奶類2600萬噸,水產品5000萬噸。
  降低營養不良性疾病發病率。5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發病率降至5%,生長遲緩發病率降至15%。孕婦和兒童貧血患病率分別降至20%和15%。4個月以內嬰兒的母乳餵養達到普及,4個月以上的嬰兒,應逐步補充各種輔助食品。
  10.2010年城鄉居民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城市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250千卡,其中75%來自植物性食物,25%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80克,其中35%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80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8%。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口糧135公斤,豆類12公斤,蔬菜160公斤,水果52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10公斤,肉類32公斤,蛋類18公斤,奶類32公斤,水產品22公斤。
  農村居民。人均每日攝入能量2320千卡,其中84%來自植物性食物,16%來自動物性食物;蛋白質75克,其中27%來自動物性食物;脂肪65克,提供的能量占總能量的24%。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口糧165公斤,豆類13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30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8公斤,肉類26公斤,蛋類13公斤,奶類17公斤,水產品13公斤。
  三、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點領域、地區與群體  今後十年,針對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要優先發展奶類產業、大豆產業和食品加工業三個重點食物領域,努力解決好農村和西部兩個重點地區以及少年兒童、婦幼、老年三個重點人群的食物與營養發展問題。
  (一)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點領域。
  我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內容多、任務重、領域廣,要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把涉及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難點和薄弱環節作為今後十年的重點內容,優先發展。
  11.奶類產業。加快發展奶類,提高居民奶類消費水準。扶持奶源基地建設,調整奶畜群結構,改善奶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加快發展乳製品加工業,支援開發新的奶產品,促進奶產品的升級換代。大力加強奶業科學研究,提高奶業發展的科技含量。科技並形成若干個對全國具有帶動作用的大型乳品加工企業集團。加大對奶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儘快提高我國居民的奶類食品消費水準,到2010年居民的乳製品人均消費量比2000年要有大幅度增加。
  12.大豆產業。大力發展大豆產業,促進大豆及其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給水準。支持開展大豆資源、生產、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大力開拓大豆及其製品的消費市場,優先支援開發新型的大豆食品,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豆製品;到2010年,以大豆為基礎的優質蛋白質消費量以及深加工產品消費量要有明顯增加,品質要有明顯改進。
  13.食品加工業。優先支持對主食的加工,加快居民主食製成品食物的發展步伐,重點發展符合營養科學要求的方便食品、速凍食品。加快開展食物營養強化工作,重點推行主食品營養強化,減輕食物營養素缺乏的狀況。優先支持我國傳統食品的工業化技術改造,選擇並支持若干種具有市場前景和示範作用的傳統食品,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快其工業化步伐。優先支援大宗農產品深度開發與加工利用,逐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
  (二)食物與營養發展的重點地區。
  食物與營養發展需要全民參與、協調發展。要把相對落後的地區作為重點,加大力度,努力推進。
  14.農村地區。廣大農村地區,食物發展不平衡,營養狀況相對落後。要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食物消費能力。重視農村營養改善,加強農村食物與營養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食物購買與消費環境,開拓農村食物市場。力爭到2010年廣大農村地區營養狀況有較大改善,農村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
  15.西部農村地區。西部農村地區食物發展基礎較差,食物資源豐富但未能充分開發利用。要加強食物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西部特色食物生產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優勢食物資源,形成西部食物發展主導產業,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西部地區食物增長與環境改善協調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準,引導合理食物消費,降低西部地區農民營養不良的發生率。採取綜合措施,促進西部地區農民食物與營養狀況的不斷改善。
  (三)營養改善的重點人群。
  營養改善是長期的任務,在注重各類人群營養改善的同時,要切實抓好弱勢人群的營養改善工作。
  16.少年兒童群體。提高民族整體素質,基礎在少年兒童。積極組織實施有關少年兒童營養改善的國家計畫。優先保證這一群體的營養供給,提高身體素質。定期對少年兒童營養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實行有針對性的營養指導,使少年兒童從小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建立貧困地區少年兒童營養保障制度,切實解決農村兒童營養不足和城市兒童營養不平衡的問題。力爭到2010年,農村營養不良兒童所占的比例比2000年減少一半,城市營養失調兒童所占的比例減少1/3。
  17.婦幼群體。婦女具有特殊的營養需要,嬰幼兒正處於生命的早期,他們的營養狀況關係到人體一生的健康。要加大婦幼群體營養改善的力度,逐步建立孕婦、嬰兒營養保障制度,防止婦女尤其是孕婦、產婦、哺乳期婦女的營養失衡。在全面普及母乳餵養的基礎上,針對婦幼群體的特殊需要,大力開發適合婦幼群體消費的系列食品,加強對婦幼食品的市場管理。重點搞好3歲以下幼兒的營養改善,為提高中華民族新一代的身體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18.老年人群體。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逐漸增大,老年人的營養與健康越來越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要建立老年人營養保障制度,關心老年人膳食營養,做好孤寡老人的膳食供給,加強對老年人的營養保障工作。研究開發適合老年人消費的系列食物,重點發展營養強化食品和低鹽、低脂、低能量食品。減少老年人營養性疾病的發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
  四、促進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調整結構,提高食物綜合供給能力
  19.調整農業結構,提高食物品質。在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著力優化食物品種、優化食物品質、優化食物佈局,促進食物生產效益大幅度增長。種植業要由傳統的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結構”轉變,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專用生產區,建立優質食品加工專用原料生產基地,大力發展適合食品加工業需要的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合理和充分利用草地、農作物秸稈等資源,建立規模養殖場,加快牛、羊、禽特別是奶畜發展,生產優質畜禽食品。在合理保護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加快發展水產養殖業,積極開發大洋性漁業資源。
  20.加強管理,加快食品工業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行業規劃和協調,加強監管和服務,實行食品工業產供銷一體化。調整食品工業結構,加速傳統食品工業的優化升級,促進傳統食品工業向現代食品工業的轉化,建立現代食品工業體系。開展食品加工機械、包裝、貯運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現代食品科技,提高我國食品工業科技水準。加強食品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做好產品標準化包裝、運輸。加強對大宗食物的加工,提高綜合利用率。採取措施,嚴格控制對人們身心健康危害較大的煙草業、烈性酒的發展。
  21.加強食物市場體系建設,提高食物國際競爭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食物產地批發市場、城鄉集貿市場、連鎖超市等零售市場,進行合理佈局,形成規範的生產--批發--零售一體化的市場網路。建立食物快捷運輸通道,建設發達的食物流通體系。參照世界貿易規則,制定我國食物進出口貿易政策,採用國際標準進行食物生產、加工,發展外向型食品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強優勢食物出口的生產,提高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品質,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加強對食物進出口的檢驗檢疫。
  (二)加強法制建設,保護食物資源環境。
  22.加強食物與營養法制建設,完善食物與營養標準體系。加快食物與營養立法步伐,制定食品管理法規,保證食品安全衛生與人民身體健康。抓緊制定關於營養師、營養標識、兒童營養等方面的法規,把居民營養改善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強食物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的標準化建設,加快食物品質、安全、衛生的標準體系建設,制定不同類別食物與營養標準,科學地指導食物生產和消費。在大中城市和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實行農產品認定制度,規範直接上市農產品的品質要求。加快食物流通體系的法制建設,規範企業行為,保護生產者與消費者的權益。
  23.保護食物資源環境,保障食物品質、安全與衛生。加大耕地、草地、水資源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逐步改善食物資源環境,保障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大力推廣節地、節水、節能型等食物生產技術,緩解耕地、水資源緊缺的壓力。強化食物生產過程的環境保護,加大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治汙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豐富的食物生產,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逐步增加名牌精品食物的市場供給。積極穩妥地發展高品質、高效能的保健食品,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要。加強對食物種植、養殖階段農藥、獸藥的管理,完善有關農藥、獸藥安全使用管理規定。建立健全食物品質、安全與衛生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對食物生產全過程的監督管理,提高食物品質,確保食物安全與衛生。
  (三)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全民營養意識。
  24.加強科技研究,提高食物與營養發展的科技水準。增加食物生產、食品工業、食物營養衛生及相關領域的前瞻性、戰略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強食物發展各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促進產、學、研相結合,使相關學科相互滲透和交融,不斷增強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能力。加強生物技術、資訊技術等高新技術在食物與營養領域的應用研究,顯著提高食物產量、品質、安全和衛生水準。開展食物、營養與健康的相關研究,培養和造就食品與營養科學研究領域的高層次人才。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注重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有關食物與營養的先進技術。
  25.全面普及營養知識,提高全民營養意識。加強對居民食物與營養的指導,建立用科學的營養知識引導消費和用消費帶動生產的新機制,使生產結構、消費結構和營養結構合理協調。開展多種形式、多種類型的營養知識教育,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營養知識宣傳,提高城鄉居民的營養科學知識和自我保健意識,引導居民的食物消費方向,提高全民科學、合理膳食的自覺性,把營養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的內容。提高營養師的社會地位,逐步在醫院、幼稚園、學校、企事業單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飲服務業推行營養師制度。
  (四)改善居民營養結構,保障我國食物安全。
  26.實施有關營養改善行動計畫。繼續和規範實施國有營養改善行動計畫、國家大豆行動計畫、國家學生飲用奶計畫等。積極推廣學生營養餐,作為國民營養改善的一項重要工作,成立相應協調機構,制定相關法規,依法加強管理。力爭到2010年,全國大中城市要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學生吃上學生營養餐。在經濟落後地區,採取不同形式,保障居民營養供給。對發生嚴重營養不良的地區,當地政府要及時採取營養改善措施。
  27.加強營養監測,建立食物安全保障系統。建立和完善食物與營養監測系統,堅持重點監控與系統監測結合,監測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營養狀況。加強食物資訊建設,建立我國食物安全與早期預警系統,保障全民食物供給和消費安全。要從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考慮我國食物的安全,密切關注和研究市場變化、重大自然災害對食物供給帶來的影響,提前作好各種應對準備,確保我國食物安全。
  (五)加強對食物與營養工作的領導。
  28.分級管理,部分分工配合,建立現代食物管理體制。《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實施由農業部牽頭協調,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緊密協作,積極配合,加強對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的指導,進一步發揮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加強食物與營養發展工作,結合本地區實際,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差別和習慣,研究制訂本地區的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把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納入本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加快我國食物與營養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現代食物發展管理體系,保證食物與營養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0 評論

『公共營養師』職業成立背景

7/31/2011

0 評論

 
        公共營養師作為新職業成立於2005年10月25日,由勞動部教育培訓中心向社會正式公佈。公共營養師這一名詞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旨在與醫院營養科的臨床營養師相區別。眾所周知,西醫根據研究領域的不同劃分為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三個分支,營養學隸屬預防醫學,追述預防醫學的歷史,原本稱為公共衛生,因此取“公共”一詞界定營養師的外延,便形成“公共營養師”這一法定職業名稱。

  最早提出營養師概念的是多年從事營養專業的專家,不過原始的名稱是“營養保健師”。針對我國營養相關類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的現狀,結合國外發達國家的營養師制度的經驗,這些專家提出在我國也建立一支專門從事膳食管理和營養宣教的隊伍,並命名為營養保健師,同時將這一建議提交勞動部審議。勞動部新職業管理相關領導積極組織專家對這一行業進行論證,在充分肯定其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提出“保健”一詞不利於同國際接軌(英文、法文無其當的詞語對應),於是修正為“公共營養師”,並作為法定名詞確定下來。

  公共營養師同其他職業一樣,從概念的提出到職業資格的正式出臺需要歷經職業標準的制定、培訓教材的編寫、考務制度(考試題庫和評委專家庫)的建立以及小規模試點幾個步驟。勞動部教育培訓中心在全國範圍內先後指定老年保健協會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工作指導委員會兩家社會團體作為小規模試點培訓單位,根據培訓的效果進行職業標準的制定、培訓教材編寫等一些列工作,2007年元月公佈了《公共營養師職業標準試行草案》,2009年10月完成一套五本培訓教材中的四本的編寫工作,待全部教材完成後啟動考務制度的建立,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由勞動部教育培訓中心移交給職業鑒定中心,後者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統一的公共營養師職業資格考試,合格者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所以目前只存在公共營養師崗位培訓證。

  公共營養師是從事公眾膳食營養狀況的評價與指導、營養與食品知識傳播,促進社會公眾健康工作的專業人員。也就是說公共營養師的工作內容包含兩方面:針對個體進行膳食指導,面向群體進行營養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


0 評論

女人吃土豆(馬鈴薯) 的好處是什麼呢?

7/30/2011

0 評論

 
女人吃土豆的好處是什麼呢?吃土豆美容,吃土豆減肥,還能吃土豆抗衰老。當然不止這些,土豆還能吃出好性格來呢。

  土豆是天然的美容佳品:   土豆有很好的呵護肌膚、保養容顏的功效。新鮮土豆汁液直接塗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顯著。人的皮膚容易在炎熱的夏日被曬傷、曬黑,土豆汁對清除色斑效果明顯,並且沒有副作用。  土豆對眼周皮膚也有顯著的美顏效果。將熟土豆切片,貼在眼睛上,能減輕下眼袋的浮腫。把土豆切成片敷在臉上,具有美容護膚、減少皺紋的良好效果。年輕人皮膚油脂分泌旺盛,常受青春痘、痤瘡困擾,用棉花沾新鮮土豆汁塗抹患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土豆能吃出好性格:   土豆含有維生素A。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上班族,最容易受到抑鬱、灰心喪氣、不安等負面情緒的困擾,土豆可以幫你解決這個難題。食物可以影響人的情緒,是因為它裡面含有的礦物質和營養元素能作用於人體,改善精神狀態。  做事虎頭蛇尾的人,大多就是由於體內缺乏維生素A和C或攝取酸性食物過多,土豆可以幫你補充維生素A和C,也可以在提供營養的前提下,代替由於過多食用肉類而引起的食物酸鹼度失衡。

  土豆能減肥:   吃土豆不必擔心脂肪過剩,因為它只含0.1%的脂肪,是所有充饑食物中脂肪含量最低的。每天多吃土豆,可以減少脂肪攝入,可以讓身體把多餘脂肪漸漸代謝掉,消除你的心腹之患。土豆對人體有很奇妙的作用。瘦人吃能變胖,胖人吃能變瘦,”,常吃身段會變得苗條起來。  認為自己身材不夠理想的人,只要將土豆列為每日必吃食品吃上一段時間,不必受節食之苦便能收到“越貪吃越美麗”的效果。不過,減肥者要注意的是要將土豆做主食而不是做菜來吃。每次吃中等大小的1個就好了。  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和泛酸等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澱粉等營養元素。經常吃土豆的人身體健康,老的慢。

  土豆能調整虛弱的體質:  土豆不僅不會使人發胖,還有愈傷、利尿、解痙的功效。它能防治淤斑、神經痛、關節炎、冠心病,還能治眼痛。土豆含有豐富的鉀元素,肌肉無力及食欲不振的人、長期服用利尿劑或輕瀉劑的人多吃土豆,能夠補充體內缺乏的鉀。  高含量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族可以增強體質,同時還具有提高記憶力和讓思維清晰等作用。夏季沒有食欲的朋友,堅持吃一段時間土豆,一定能收到令你滿意的效果。

0 評論

卵磷脂功效

7/30/2011

1 評論

 
  1. 降低膽固醇。
  2. 使神經活動正常,避免老人痴呆、自律神經失調症、高血壓等。
  3. 預防血栓的發生,防止膽固醇附著在動脈壁上。
  4. 保持結締組織的機能正常,避免風濕症。
  5. 使骨骼組織正常,防止變形性脊椎症。
  6. 促進毛髮生長,美化肌膚,防止皮膚老化。
  7. 提高腦下垂體,副善皮膚的機能、防止生理不順、精力減退、脫毛等。
  8. 提高生殖機能。
  9. 保護細胞膜,提高吞食細菌的溶酵素體功能,防止感冒、腎臟疾病等。
卵磷脂是構成六十億兆個人體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可幫助修補受損細胞膜,保持其柔軟度及正常代謝活動,有助促進細胞結構正常化和增強細胞機能等。腦部所接收到的訊息有賴神經物質的傳遞,傳送所靠的物質就是神經細胞膜中的卵磷脂。足夠的卵磷脂可提高神經細胞活動性,擴大神經傳遞物質的活動範圍,有利訊息傳遞,可提升學習及記憶能力。但隨年齡增長,腦部神經細胞的數量會逐漸減少,卵磷脂亦隨之流失,影響腦部神經細胞傳遞速度。

  卵磷脂還具乳化作用,可將血管壁上積存的脂肪及膽固醇帶走,維持心臟健康,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肌梗塞,對降低脂肪肝風險及預防膽結石具一定幫助。如要避免腦細胞退化及心血管疾病,平時可多攝取卵磷脂,以天然大豆的含量最為豐富。日常可多吃豆腐、豆乾及豆漿等豆製品,惟高尿酸及痛風人士要按病況適量攝取。

     補腦營養素是卵磷脂,它也是製造腦細胞的重要元素,與學習和記憶力有關,因此攝取適量的卵磷脂 ,對於腦部發育及學習力均有幫助。而且可清除膽固醇,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還可防治頭皮屑生長、脫髮和白髮等。

    缺乏卵磷脂,嬰兒的智力及腦部發育會不完全。而成年人會容易患上高血脂症及動脈粥硬化症。而且缺乏者會長期處於疲倦的狀態。

    有細胞膜的食物就含有卵磷脂,如動物內臟、蛋黃;大豆如豆漿、豆腐、茄汁豆亦可。

1 評論

大 豆 異 黃 酮

7/30/2011

0 評論

 
  每 天 攝 取 三 十 七 毫 克 大 豆 異 黃 酮 , 可 保 護 更 年 期 婦 女 心 血 管 。 大 豆 異 黃 酮 結 構 類 似 女 性 荷 爾 蒙 , 但 過 去 缺 乏 定 量 標 準 , 日 本 經 十 多 年 前 瞻 性 研 究 , 終 於 找 到 建 議 劑 量 , 以 每 天 至 少 三 十 七 毫 克 為 佳 。台 灣 醫 師 認 為 此 研 究 嚴 謹 可 信 , 建 議 停 經 婦 女 可 多 吃 豆 製 品 。

    日 本 自 一 九 九 0 年 起 , 調 查 四 萬 多 名 四 十 到 五 十 九 歲 、 男 女 各 半 的 健 康 民 眾 飲 食 習 慣 , 追 蹤 十 多 年 後 發 現 , 每 周 吃 五 次 以 上 豆 類 食 品 者 , 比 都 不 吃 或 只 吃 一 到 兩 次 者 , 心 血 管 疾 病 風 險 可 降 低 六 成 , 且 女 性 效 果 顯 著 , 男 性 效 果 並 不 明 顯 。 若 換 算 成 建 議 攝 取 量 , 每 天 應 吃 三 十 七 毫 克 大 豆 異 黃 酮 。

     更 年 期 婦 女 因 女 性 荷 爾 蒙 分 泌 減 少 , 以 致 對 心 血 管 的 保 護 也 減 少 , 醫 界 向 來 建 議 停 經 婦 女 可 多 攝 取 大 豆 異 黃 酮 以 為 補 充 , 但 從 無 建 議 量 。 

     大 豆 異 黃 酮 可 降 低 血 脂 肪 和 壞 的 膽 固 醇 , 豆 腐 、 豆 漿 、 豆 干 、 味 噌 、 納 豆 等 都 富 含 大 豆 異 黃 酮 , 更 年 期 婦 女 可 多 攝 取 。

林 孟 瑜 提 醒 容 易 結 石 體 質 者 , 吃 豆 製 品 時 應 該 增 加 水 分 攝 取 , 慢 性 腎 衰 竭 患 者 則 必 須 要 注 意 蛋 白 質 攝 取 總 量 , 吃 豆 製 品 就 少 吃 肉 類 , 以 免 代 謝 變 差 、 導 致 尿 毒 症 。

攝 取 大 豆 異 黃 酮 注 意 事 項

. 黃 豆 、 納 豆 、 味 噌 、 豆 腐 、 豆 皮 、 豆 漿 、 豆 干 等 都 含 大 豆 異 黃 酮

. 37 毫 克 大 豆 異 黃 酮 約 等 於 400c.c. 豆 漿 或 110~160 公 克 豆 腐 或 86 公 克 味 噌

. 更 年 期 婦 女 每 周 吃 5 天 黃 豆 製 品 、 每 天 攝 取 至 少 37 毫 克 大 豆 異 黃 酮 , 可 降 低 60% 心 血 管 疾 病 風 險。

. 建 議 選 擇 天 然 黃 豆 而 非 基 因 改 造 黃 豆 製 品

. 痛 風 、 易 結 石 者 應 搭 配 足 夠 水 分 食 用

. 慢 性 腎 衰 竭 患 者 , 吃 豆 類 時 應 少 吃 肉 類 , 以 免 代 謝 變 差。

 大豆異黃酮主要保健功能

1 預防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徵:  大豆異黃酮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更年期婦女出現的潮熱、出汗、畏寒、胸悶、心悸、氣短、頭眩、血壓波動、煩躁、易激動或抑鬱、失眠以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2 預防改善骨質疏鬆: 大豆異黃酮可與骨細胞上的雌激素受體結合,減少骨質流失,同時增加機體對鈣的吸收,增加骨密度。

3 預防癌症:  大豆異黃酮的抑癌作用涉及多種癌症,如胃癌、乳腺癌、肺癌和直腸癌等。

4 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也與雌激素有關,除了起到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外,大豆異黃酮還可以通過抗氧化途徑預防心血管疾病。
5 抗衰老: 大豆異黃酮可使體內雌激素維持正常水準,推遲絕經期,達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6 美容:  大豆異黃酮的雌激素樣作用可使女性皮膚光滑、細膩、柔嫩、富有彈性。

 什麼食物中富含大豆異黃酮?
    膳食中的大豆異黃酮主要來自大豆和大豆製品。有人曾經對豆製品做過檢測,發現大豆異黃酮的含量依次為,豆腐>豆粕>豆芽>大豆>豆豉>豆漿。研究發現,每日攝入30~50毫克的大豆異黃酮即可起到保健作用,相當於大約33克大豆或160克豆腐。

    需要注意的是,各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大豆製品中異黃酮的含量。如果想在膳食中多攝入大豆異黃酮,在烹調大豆及其製品時要儘量選擇蒸煮的方式,且避免與高纖維素食品在一餐內食用。

0 評論

发表首篇博客!

7/30/2011

1 評論

 
你可以通过发表一篇新的内容来开始创作博客。你可以通过点击评论下方来进行编辑或删除本提示。你也可以把各种元素从顶部工具栏拖动到侧栏,从而对侧栏进行自定义。
1 評論

    編者的話

    營養保健與身心平衡是相關連,都市人的亞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垃圾食物充斥市場加上各級壓力,形成惡性破壞。所以要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加上適量運動。祝各位健康快樂!

    日程

    五月 2016
    二月 2016
    十二月 2015
    九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七月 2012
    七月 2011

    目錄

    全部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
    公共營養師
    卵磷脂
    大豆異黃酮

    RSS 訂閱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